来源: 法制日报
编者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于2010年11日1日正式启动。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涉及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做好人口普查工作事关重大。为了更好地让公众了解人口普查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人口普查,同时也为了探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本报从今天起开设专栏,就人口普查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连续关注。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日前,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此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摸清人口状况对政策制定意义重大
人口普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部人口全面地、逐户逐人地进行调查登记。
有关负责人表示,人口普查是全面搜集人口统计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开展人口普查来获取基本人口数据的。
人口普查究竟有何意义呢?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摸清人口状况,对于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对于加快社会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负责人谈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们国家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流动人口数量大量增加,流动区域扩大,人户分离现象普遍。虽然我们每年开展了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还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掌握了一些基本信息,但总的来讲,对人口状况掌握得还不是很全面,一些人口的新情况、新变化还需要通过这次人口普查来全面了解。国务院决定今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的目的就是查清近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同时,人口普查获取的各类信息最终还会使每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比如,分小区域分年龄的人口数可以告诉我们在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可以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我国各级财政每年都会划拨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学校、医院、图书馆和其他公共设施,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确定警察和消防部门的地点,决定在哪里建造购物中心、电影院、银行和办公室,都需要人口普查数据作为参考。当遭遇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人口普查信息可以帮助确定需要救助的人员和物资数量。
“没有准确的人口数据,很多方针、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人口普查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更是与大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位负责人说。
人户分离多使入户登记增加难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成功进行过5次全国人口普查。与以往的人口普查相比,今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何新的特点呢?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第六次人口普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这次普查将居住在中国境内(海关境)的港澳台和外国人也纳入普查范围;二是流动人口既在流入地(居住地)登记,也在流出地(户籍地)登记;三是在保证能够和以往普查结果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普查项目进行了调整;四是利用电子影像资料进行普查区域划分,使普查区域的划分更加科学合理,并为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五是改进了光电录入、数据处理的方法,增加了汉字识别技术。
同时,这次人口普查面临的困难加大。由于经济社会的多元化、人口流动频繁等原因,现在流动人口规模大,流动性强,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一户多处住房、承租户与房主互不了解的现象大量存在,给普查员入户登记增加了难度。
主要数据拟于2011年4月底公布
据了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10月底,历时两年多,主要包括建立各级普查机构、拟定工作计划、制定普查方案(制度)、试点、落实普查经费、筹备普查物资、开展宣传动员、选调培训普查员、进行户口整顿摸底等工作;第二阶段为普查登记复查阶段,从2010年11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历时1个月,主要包括普查员入户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第三阶段为数据整理和发布阶段,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底,历时两年多,主要包括数据快速汇总、普查表编码、数据录入、审核汇总、发布主要数据公报、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等。
人口普查需要了解公民的哪些信息呢?
据介绍,这次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记全部内容,这次普查中,将抽取10%的住户登记人口普查长表,其余90%的住户只登记普查短表。普查短表有18个项目,包括人口和住户的基本状况